这世上,谁人不爱春天?
春天是鲜花盛开、百鸟齐鸣的季节,春天里不应是寂静无声,尤其是在春天的田野。可是并不是人人都会注意到,从某一个时候起,突然地,在春天里就不再听到燕子的呢喃、黄莺的啁啾,田野里变得寂静无声了。
垃圾围城,污水横流,空气污浊……我们向往的绿色家园,它满目疮痍!
人类的历史已经到了这样一个时刻,一切对社会发展、人类发展能感知,负责任、有良知的人,都不能不对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予以关注。
缘于使命,勇于担当,在每一个污染应急治理的现场,高能环境都冲锋在前;在每一次紧急关头,倾力化险为夷。始建于2000年的新疆乌鲁木齐市固体废物处置中心扩建及渗沥液处理工程,就是高能环境应急治理的项目之一。
现状|“止不住”的污染为哪般
说起新疆,人们不免会想到山川壮丽、瀚海无垠,想到挺拔的胡杨、天山的冰雪、喀纳斯的神话……以及一派炊烟袅袅、田野绿洲、鱼虾成群的景象。然则,伴随经济发展大潮,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其“围城”的垃圾不可避免地给民众带来很大隐患。“消纳着”乌鲁木齐市数百万市民产生的80%的生活垃圾,乌鲁木齐规模最大的废弃物处理场就曾出现险情。
当地牧民老陈告诉笔者,因为地下水受到污染,在这个区域放养的牛羊都卖不出去,甚至价格低于市场一半都无人问津。污染的地下水还严重影响到民众的饮水问题,饮用水不敢喝也不能喝,只能成箱购买桶装水。
老陈已过不惑之年,曾经是填埋场的一位工人。他向笔者描述了填埋场十几年来的历史变迁。他依稀记得,老垃圾场建成那年,他刚参加工作,20多岁的小伙对垃圾场的一切都很好奇。他经常和其他几个同伴一起,绕着垃圾场一圈圈观看着,感叹着这个能吞下全市垃圾的庞大工程。
他告诉笔者,刚开始时,每天只有五六车垃圾。最近几年,每天运往垃圾填埋场的垃圾量逐年增加,现在每天有十几台车运送垃圾来填埋,眼看着小山沟被垃圾慢慢填高,周围的环境也日益恶化。
以前每天早上起来,呼吸的空气中都是绿野的清香。每到夏天,村前的小溪成了人们消暑的欢乐天堂,小孩们在溪水中游泳、摸鱼,妇女们在岸边清洗衣物。而随着垃圾填埋场的启用,青山绿水的村庄环境改变了,垃圾填埋场之患成为当地居民难以承受的心头之痛……
窘境|挑战“民众健康、产业布局”
沿着垃圾场附近张家庄村后的山路,驱车不过5分钟,就能看到这个垃圾填埋场。站在高处望下去,山沟中一片“花花绿绿”的垃圾,走近垃圾场,一股恶臭扑鼻而来。几十万方的渗沥液由垃圾处理场坝体下游坡面持续流出,污水流经区域的土壤也已变成深褐色和黑色……
“别小看这几十万方的渗沥液,”时任高能环境技术总监的甄胜利介绍说,“不经处理,渗沥液将突破已经失效的库底防渗系统,混合防渗系统之下的地下水,形成混合污染的地下水,不仅威胁到附近兵团第一监狱以及周边居民饮用水安全,对区域内的水生态系统也将造成毁灭性破坏。”
当时,填埋场一期场底的导排系统已严重堵塞,造成大量渗滤液储存在填埋库区内,防渗系统部分失效后,坝前水位雍高,渗透压力增大,形成坝体渗漏。而且,垃圾填埋场的渗沥液散发出的臭气,容易滋长蚊蝇,对场区周围的空气也造成污染。渗沥液若渗入土壤中,会破坏土壤中微生物正常的生存环境,对土壤结构产生有害影响。
另据当地政府工作人员介绍,乌鲁木齐市固体废物处置中心,是目前乌鲁木齐市规模最大的废弃物处理场,也是乌鲁木齐市城市基础设施重点建设项目之一。渗沥液的渗漏问题不仅破坏生态环境,而且影响填埋场所在园区的可持续发展,与乌鲁木齐市提出创建国家卫生城市的目标更是相悖,因为已经影响到了人才流动和产业布局。
破局|每一次选择都是最佳方案
处理渗沥液,是高能环境面临的第一要务。针对这一难题,当时有多种方案可选。
通过渗沥液处理厂来处理,是方法之一。但是,仔细斟酌发现并不现实。因为按照日均600吨处理规模计算,几十万方的渗沥液至少需要一年才能处理完成。面对民众的上访,面对弥漫的臭气,面对已经污染的地下水,必须有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案即刻见效。所以这个方案刚一提出就被专家否定了。
还有专家提出修建新的截污坝,将渗沥液阻隔;抑或重新铺设水平防渗膜。这两种方案理论上可行,但是却几乎没有可操作性,更不能达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就第一种方案而言,需要修建一条300米长、40米高的截污坝。如此庞大的新截污坝,不仅耗时耗力,工程投资额之巨大亦可想而知。再者,填埋场紧邻兵团第一监狱,也没有建设场地可供使用。
第二种方案也不可行。重新铺设防渗膜需要将填埋的垃圾全部清空,但是填埋场已封场,坝前导排设施布置、施工将存在相当大的难度。
就在业主和专家们一筹莫展之时,高能环境独有的专利技术——柔性垂直屏障系统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难题。按照方案,采取“导”、“收”思路,双管齐下。即采用柔性垂直防渗技术铸造天然屏障,将渗漏的渗沥液和外界阻隔;然后,通过渗沥液导排系统,将渗沥液收集导排到渗沥液处理厂。仅仅两个月的时间,就阻止了渗沥液外漏,并开创了柔性垂直防渗技术在生活垃圾填埋场应用的先河。
“值得一提的是,施工中由于垃圾场坝体周边多以基石为主,而且场地狭小,最小的施工面只有2米宽,坝底还有很多渗沥液导排线,无形中增加了开槽立模的难度。但是我们的工人仅用2个多月的时间就将柔性垂直防渗膜铺到深16米,长260米的基石里,及时解决了这一政府和民众都关注的棘手疑难。”高能环境的技术负责人深有感触地说道。
项目的顺利完成,无疑为乌鲁木齐争创全国文明城市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担当|为地球平添一抹新绿
垃圾,总是与城市的发展相伴相生。据中国城市环境卫生协会统计,我国每年产生近10亿吨垃圾,存量垃圾已超80亿吨。且垃圾产生量仍以5%-8%的速度增长,占地量以平均每年4.8%的速度持续增长。“垃圾围城”对公众身体健康的危害已经凸显。
纵观国内的垃圾填埋场,多分布在市区边缘的山沟,长期的倾倒、填埋,让其逐渐成为不稳定的人造山体,滑坡、自燃等伴生灾害时有发生。垃圾填埋场历史遗留问题多,潜在风险大,隐忧重重,一触即发。
乌鲁木齐固体废物处置中心扩建及渗沥液处理工程,就是高能环境责任担当的一个缩影。作为城市环境污染治理领域的前驱和领军者,高能环境自1992年开始专注环境综合治理,尤其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与配套服务方面累积了丰富的技术和经验。目前,高能环境承建的城市垃圾和工业危废的卫生填埋工程已达近千项之多。企业从创建之始,以固体废物处理领域为基本业务,多年来,从国外引进材料以及技术,打造了一批又一批良心工程,为中国的固体废物处理领域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也因此而成为中国固体废物处理领域的开拓者、领军者。
从防渗工程到生活垃圾收集、转运、焚烧、填埋全产业链运营;从普通市政服务项目到医疗废物、危险废物等特许经营项目……一步一座丰碑,一步一项典范,高能环境的发展方向日趋清晰,发展步伐更加坚定。每每发声于先导,举步于维艰。他们临危受命,攻坚克难,无论是在腾格里工业园整改的攻坚战场,还是在天津港爆炸事故的应急处理战场,都能见到高能环境团队奋战的身影;他们心无旁骛、责任至上,无论是在城市基础环境设施建设方面,还是工矿区的污染修复与风险控制领域,都有高能环境的旗帜迎风飘扬。
这世上,没有人不爱春天。而属于这个世界的春天,是来自这样的一群人,来自他们的爱与热情。来自于他们,矢志不渝的努力与艰苦卓绝的奋斗。高能环境悟天地之道,行天地之仁,为了我们每一个人都能 “诗意地栖居”,一直在努力。
时间在,希望永在;希望在,力量永在。
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任何蓝图都不会自己实现。任何蓝图都需要经过磨练。从坐而论道到起而笃行,高能环境不避艰难,不唯利润,啃下了许多“硬骨头”,为饱受荼毒的地球平添一抹新绿。